衡水探索体旅融合的“破圈”之路
文章字数:1,681

在华北平原的生态明珠——衡水湖之畔,一场以体育赛事为纽带的城市变革正悄然发生。当马拉松选手的脚步叩响环湖赛道,当龙舟劈开滏阳河碧波,当风筝翱翔于碧空与湖光之间,这座千年古城正以“赛事+”为引擎,书写着体旅融合的创新范本。从单一观光到多元体验,从“流量”爆发到“留量”沉淀,衡水的实践为中小城市体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全新思路。
赛事进景区:从“看风景”到“玩风景”的蝶变
九月的衡水湖,碧波荡漾,秋色宜人。2025衡水湖马拉松赛暨全国马拉松锦标赛(第二站)如期举行,两万名跑者在如画赛道上挥洒汗水。赛事期间,“逐梦衡水湖”群星演唱会、产学研对接会、“衡马嘉年华”等配套活动轮番上演,实现了参赛者从“为赛而来”到“因赛而游”的转变。历经十三载精心培育,“衡马”已跻身中国田协服务体验典型案例,成为华北地区标杆赛事,向世界展示着衡水的独特魅力。
面对过去5A级衡水湖景区“观光为主、停留短暂”的发展瓶颈,衡水创新推出“赛事+文旅”模式,推动体育赛事与自然风光深度融合。今年“五一”期间,全国风筝嘉年华在衡水湖畔举行,12支代表队、百余位风筝高手云集,万千彩鸢翱翔于蓝天碧水之间。据统计,活动单日最高吸引游客6万人次,带动游船、观光车、餐饮等二次消费显著增长。
依托四季分明的自然资源,衡水湖精心打造特色赛事矩阵:春日的千鸢竞舞,夏日的环湖骑行,秋日的马拉松盛事,冬日的观鸟比赛——四季皆宜的赛事体验,让游客在每个季节都能找到专属的湖城记忆。
“赛事进景区,绝非简单的场地搬迁,而是体育元素与景区资源的化学反应。”衡水市政府相关负责人强调,这种深度融合有效推动了衡水湖从单一观光型向体验消费型转型,显著提升了城市品牌影响力。
体育+非遗:塑造独具魅力的赛事IP
八月初的滏阳河——衡水的“母亲河”,上演了一场跨越千里的“江湖对决”。冀粤龙舟交流赛吸引了来自广东及河北多市的十支劲旅,百余名健儿劈波斩浪。广东省鹤山兄弟龙舟队队长冯杰青赞叹:“在这样开阔的水面挥桨,真正感受到了乘风破浪的豪迈。龙舟让我们跨越地域界限,桨板连接的是同舟共济的情谊!”
更令人惊喜的是赛事配套的“龙舟嘉年华”活动。衡水多部门联动,在河畔打造了集水上特技表演、非遗工坊体验、运动器材展于一体的文化盛宴。来自北京的孙淼游客感慨:“孩子迷上了激烈的比赛,父母沉醉于非遗项目,我们还专程探访了武强年画博物馆。这样的旅行体验,让全家各得其所。”
借力河北省五人制足球超级联赛,衡水创新打造“赛事+消费”新场景。体育馆周边的“衡有好市”文创市集汇聚二十家非遗文创商家,投壶、蹴鞠等传统游戏互动区更是人气爆棚。不少游客因在市集初识武强年画的魅力,专程前往博物馆深度体验,形成了“以消费带动游览”的良性循环。
“将非遗融入赛事,让静态文化‘活’起来,既提升了赛事独特性,又拓展了文化传播渠道,更拉动了文旅消费。”衡水市体育局局长韩耕如是说。
全域联动:构建赛事经济新生态
锚定“以赛促旅、以赛兴城”目标,衡水今年持续丰富赛事供给,推动体育与文旅、商业、农业等多产业深度融合。截至目前,全市已举办各类赛事近600场,吸引参与人次超140万,直接拉动消费超过24亿元。
为确保赛事品质,衡水多部门协同发力,从安全保障、资源配置到服务细节全面优化。并通过合理设置周末重点赛程,打造运动休闲主题周末,为群众提供更加丰富的体育生活体验。
市体育局与文广旅局联合推出“观赛+旅游”特色套餐,创新设计“体游护照”,让运动员可携亲友团打卡各景点,享受专属优惠,持续培育“跟着赛事去旅行”的新风尚。
“赛事经济需要长远眼光和持续服务优化,让游客愿意来、还想来。”衡水市体育局负责人表示,“未来将引进更多国家级、区域性赛事,丰富赛事品类,同时深化‘赛事+文旅’服务,开发赛事主题文创,拓展低空旅游、乡村旅游等新线路,为文体旅融合注入持久动力。”
如今,一场场精彩赛事正在湖城大地激情上演,其不仅是体育竞技的舞台,更是连接生态资源、文化特色与产业发展的金色纽带。通过这些创新实践,衡水正将“赛事流量”有效转化为“经济增量”,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体旅融合高质量发展之路。
文/张月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