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健儿载誉而归
全国首届青少年田径运动会闭幕
文章字数:3,698
全国第一届青少年田径运动会于近日圆满落下帷幕,这场汇聚了全国青少年田径精英的赛事,为体育界呈现了一场青春与速度的盛宴。本次赛事,是对河北青少年田径运动发展成果的一次集中检验,燕赵小将们凭借着扎实的功底和顽强的拼搏精神,共斩获1金1银3铜,以及9个4-8名的成绩。
  赛场捷报,河北健儿奋勇拼搏创佳绩
  在备受关注的女子铁饼项目中,河北选手马晨一的表现堪称精彩绝伦,为河北代表团摘得首枚金牌。作为该项目报名成绩排名第一的选手,马晨一在赛前被寄予厚望,她在所有参赛选手中最后一个出场。
  首投时,或许是过于看重这场比赛,马晨一显得有些紧张,动作变形导致出现失误,投掷成绩并不理想。面对这一情况,场边的教练团队迅速给予指导。第二投开始,她深吸一口气,旋转、发力,铁饼在空中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最终落在了55米18的位置,这一成绩让她瞬间跃居积分榜榜首。
  此后的几轮投掷,马晨一的状态越来越好,成绩稳步提升。在决定最终排名的第六投更是发挥出色,将铁饼掷出了58米64的优异成绩,以绝对优势锁定冠军。
  赛后,马晨一有些激动:“一开始太想投好,身体有些紧绷,导致首投失误。好在教练及时提醒我放松心态,专注于做好每一个技术动作,不要有过多的杂念,之后才能逐渐发挥出正常水平。能拿到这枚金牌,离不开教练的悉心指导和团队的支持,也算是对自己长期刻苦训练的一种肯定。”
  马晨一的教练、前男子铁饼亚洲冠军张存彪在接受采访时则对弟子赞不绝口:“马晨一是个比赛作风非常顽强的运动员,她有一种‘人来疯’的特质,越是在观众多、气氛热烈的场合,越能激发她的斗志,很懂得如何调动自身状态。这枚金牌是她应得的,是她日复一日刻苦训练的最好回报。”
  在男子跳远团体比赛中,河北选手钟梓煜、赵文诏、王绍宇凭借稳定的发挥,收获一枚银牌;钟梓煜还以7.20米的成绩获得男子跳远个人项目铜牌。“这次比赛让我学到了很多。”赛后,钟梓煜表示:“接下来我会在技术细节上多下功夫,争取在未来的比赛中取得更大的突破。”
  另外,在女子标枪团体项目中,河北王怡雪、白雪婷、张雅轩携手出战收获铜牌;孙漫以17米81的成绩夺得女子滑步推铅球铜牌。
  此外,河北运动员收获了9个4-8名的成绩,虽然未能站上领奖台,但小将们在赛场上的拼搏精神同样值得肯定,也为河北田径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项目分析,传统强项稳步发展,潜优项目实力凸显
  投掷项目是河北田径的“王牌”。从本次比赛河北运动员的获奖情况来看,投掷项目依旧是河北田径的传统强项,马晨一在女子铁饼项目中的夺冠,再次延续了这一优势。
  据了解,河北在投掷项目上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多年来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运动员。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河北的投掷项目就已在全国崭露头角,涌现出多位全国冠军。进入新世纪以来,河北更是加大了对投掷项目的投入和人才培养力度,从基层选拔有潜力的苗子,通过科学系统的训练,不断提升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和竞技能力。
  河北省体育局田径运动中心主任刘晓马曾表示:“投掷项目是河北田径的优势项目,我们一直非常重视对该项目的传承和发展。通过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引进先进的训练理念和方法,确保了河北在投掷项目上的优势能够得以延续。”
  另外,近年来,河北田径不再局限于传统优势项目,而是积极挖掘和培养不同项目的人才,实施项目布局优化行动。聚焦“四个一批”,持续巩固一批男子铅球、女子铅球、女子跳高优势项目,不断增加项目厚度;突破男女标枪、男子铁饼、男女跳远、男女竞走等一批潜力项目,夯实项目基础,推动更多项目向重点项目转化;提升男女短跑、跨栏、中长跑一批短板项目,建立队伍竞争机制,动态匹配资源;发展撑竿跳、男女全能等一批空白项目。
  同时,通过举办各类青少年赛事,发现有潜力的年轻选手,并为他们提供专业的训练和发展平台。进一步加强与其他省市的交流合作,学习先进的训练经验和方法,不断提升潜优项目的竞技水平。这不仅有利于提升河北田径的整体实力,也为中国田径的发展贡献了更多力量。
  后备力量培养,多措并举筑牢发展根基
  成绩的取得是田径中心在后备力量培养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力举措,构建起全方位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首先是加强顶层设计,以计划为纲,明确发展方向。田径中心严格落实省体育局《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河北省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倍增计划实施方案》要求,明确以“拓宽选材和培养渠道,形成重点突出、特色鲜明、面广质优、衔接有序的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为总体目标,并遵循互利共赢、资源整合原则,“成熟一个、共建一个”,结合赛事表现和项目实际布局培养点,为后备人才培养提供了清晰的路径指引。
  其次是深化体教融合,资源共享,激活三大阵地。田径中心秉持“体教融合、资源共享、互利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加强学校、体校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三大阵地建设,推动体教深度融合。同河北师范大学签署“体教融合河北省田径高水平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合作协议,利用高校教学资源和科研力量,为运动员提供文化教育和科学训练指导;同时与北京体育大学、清华大学、河北工程学院、东北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合作,共建高水平运动员培养体系,其中与河北工程学院共建培养的孟令麒,在2023年首届东亚U20田径锦标赛中创造个人PB成绩,获链球冠军,填补了河北省该项目空白。联动基层体校,与沧州体育运动学校短跑训练基地签约,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通过资源共享、技术指导提升基层体校训练水平,带动全省基层体校发展。另外,选派史冬鹏、曹硕等优秀教练员到石家庄外国语学校、正定中学等体育传统特色学校指导训练。史冬鹏作为我国著名110米栏运动员,退役后转型教练,不仅传授专业技术,还分享参赛经历和心路历程,激励学生拼搏追梦,有效提升了青少年对田径运动的兴趣和项目影响力。
  第三是优化竞赛与选材,以赛育才,拓宽渠道。通过丰富赛事活动、扩大选材范围,为青少年运动员提供更多展示和成长的平台。2023年成功举办省级赛事4场,承办全国三级赛事1场、京津冀区域性赛事1场。其中,在2023年省运会田径比赛中,共有4348人次参赛,决赛中一批队员突破河北省青少年纪录,12项赛会纪录被打破,最终为河北田径输送60余名优秀人才,充分体现了赛事在人才选拔中的关键作用。同时,积极组织专业人员深入基层调研,掌握第一手选材信息;实施“后备人才储备提升计划实施方案”,明确选材标准和流程,通过赛事和调研结合,确保有潜力的苗子被及时发现和培养。
  第四是组织苗子训练营,精准培育,强化衔接。训练营是河北田径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通过科学训练、技术规范和人才跟踪,实现从基层到省队的有效衔接。2023年,组织河北省田径项群苗子训练营,在张家口、承德、保定三地分项群分计划进行,省队高水平教练员和基层教练员全程参与管理和训练,针对专项技术、体能训练、伤病预防、反兴奋剂、运动员选材等进行经验分享,统一和规范技术动作,得到基层一致好评。2024年,在邯郸、承德、张家口三地举办田径项群苗子训练营,涵盖投掷、耐力、短跨跳三大项群,174名苗子运动员和37名基层教练员参与,配备6名专业体能教练、9名队医和科研人员保障服务。训练课程涵盖基础体能、专项体能及专项训练,结合全运会体能测试指标组织测试,并安排反兴奋剂和赛风赛纪讲座。最终评选出57名优秀学员,建立成长档案纳入后续培养计划。2025年7月,在张家口市尚义县特布不落村举办竞走项目苗子训练营,80余名基层地市竞走运动员经过14天集训,在技术、体能等方面显著提升,优秀苗子纳入中心重点后备人才库。
  第五是多元化办队,开放合作,强化支撑。田径中心坚持多元化办队、开门办队原则,加强人才引进和社会合作。目前已引进65名运动员,涉及多个项目;与俱乐部、高校深度合作,拓宽人才培养路径,形成“共办一线队、共建共享共发展”的格局。同时,充分利用国家队驻训契机,举办河北省教练员业务培训,由铅球国家队外教约翰·达加塔担任讲师,国家投掷队其他教练、体能教练及省队队医进行实践教学和观摩训练,重点推广铅球旋转式技术,强化基层教练员对该技术的理解与应用。2023年省运会铅球比赛中,大批青少年运动员使用旋转技术并取得优异成绩,打破男子乙组铅球记录的刘润锋已进入省队训练,为铅球项目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
  田径中心通过开展基层田径项目调研行动,与各地体育局、体校交流,在做精优势项目、提升输送质量、加强反兴奋剂工作、规范青少年资格赛举办等方面提出建议,推动后备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为河北田径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此次河北健儿在全国首届青少年田径运动会获得的成绩,是河北田径长期耕耘的成果,也是对未来发展的激励。刘晓马表示,“将继续坚持体教融合、多元化办队的发展思路,不断完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加大对教练员队伍的建设力度,引进先进的训练理念和技术,努力提升河北田径的整体水平。同时,将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体育组织的交流合作,为运动员提供更多参加高水平赛事的机会,让他们在比赛中积累经验、提升实力。”
  这场全国首届青少年田径运动会虽然已经落幕,但河北健儿在赛场上展现出的拼搏精神和进取意识将一直激励着更多的青少年投身于田径运动中,为中国体育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文/宋云杰